第174章 第一百七十四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174章 第一百七十四章
天氣涼快了之後的好處之一, 就是林回星他們回村裏的時候能稍微輕松一些。
雖然林回星心裏有著很大的把握,但是人心到底是覆雜的,於是在回程的路上, 他就先把事情和蘇應平他們說了。
彼時蘇應平正幫林回星背著背簍, 聞言想都沒想就道:“這玉米種子本來就是你賣給我們的,種出來後賣給誰不是賣吶, 這秦家還願意出高價, 那就更加沒有問題了。”
蘇應平說完見林回星還是滿臉心事的樣子,又拍著胸口保證道:“回頭讓我阿翁和村裏人說一下,村裏人肯定是願意的。”
村裏不少人都幫著林回星往秦家送過貨,秦家的煊赫和富貴,眾人也是看在眼裏的。
要不是有林回星,別說秦輝了, 就是雜貨鋪秦掌櫃這樣的人物,村裏人都是很難見到的。
親眼見過玉米的高產後, 村裏人自然是知道這玉米的好處的, 不過對於他們來說, 到底是地裏種出來的糧食, 就是再好,這玉米的價格也不可能超過稻谷。
稻谷多難伺候啊, 既怕旱又怕澇, 一畝田裏的出產也要比一般糧食要低上一些。
玉米就不一樣了, 一畝地的玉米能抵五六畝地的稻谷了,物以稀為貴,在玉米高產的背後, 也代表著它的價格也不能太高。
村裏那些嬸子和小媳婦,自從家裏買到玉米種子後, 也有想往娘家送的。
不過山裏幾個村子距離都不近,這又不年不節的,倒是沒聽說誰回過娘家。
或許這也不是那麽絕對的事情,不過蘇應平覺得村裏的人都挺通情達理的。
退一萬步說,這一年多裏村裏人從林回星這裏得了這麽多的好處,就算有人往娘家送了種子,只要回頭他把這件事情的利害關系一說,大家就也知道該怎麽做了。
事實也確實如蘇應平所想,回到村裏後,林回星都沒等到第二天,當天晚上就去找了蘇大貴。
關系重大,蘇大貴也沒輕慢,第二天一早就把村中各家的當家人叫到自家院子裏開會了。
自從大家的日子好過起來後,村裏就很久沒有這麽興師動眾的場面了,所以消息一出,除了各家的當家人後,村裏的女眷們也放下了手裏的繡活,去蘇大貴家裏旁聽了。
哪怕蘇大貴家裏的院子站不下這麽多人也沒關系,村裏人平常看熱鬧看多了,往低矮的泥巴院墻上一趴,也能旁聽得津津有味。
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說清楚後,蘇大貴才板著臉提醒:“說起來這也是一件好事,因為林郎君和秦家的這層關系,我們明年地裏的玉米直接被秦家預定了。”
“像秦家那種體面人,在價格上肯定不會虧待我們的。”
蘇大貴說完後,林回星也緊跟著開口:“我也可以和大家保證,下次見到秦公後,我就去和他談,不管明年年景怎麽樣,大家地裏種出來的玉米,最低我都讓秦公按照比稻谷貴的價格收購。”
玉米實在高產,這次林回星又賣了不少種子給秦家。
這可是能夠自留種的老實玉米,脫粒更是林回星自己帶著村裏的半大孩子,磨破手掌一層皮才全部弄完的。
純手工脫粒也不會傷到玉米的胚芽,所以明年光是秦家自家莊子上種出的玉米,估計就不是一個小數目。
林回星想得明白,秦輝得了這個種子,肯定是要通過周珩往朝堂上送的,兩千多斤玉米種子的出產雖然不少,但要是上頭那位想要大範圍推廣玉米,那秦府手裏的這點玉米種子也是很不夠看的。
都說北境苦寒,北境的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熱,不但地裏出產少,還得時時防備外來者的侵襲。
為了國家的安定,戍邊的將士更是以十幾二十萬計,北境負擔不了將士們的嚼用,永國往北境運送糧草的徭役一年到頭都沒聽過。
林回星聽完秦輝的描述後,覺得永國的北境氣候和現代的西北也差不多,這種地理環境,不管是種植玉米還是紅薯,都是十分可行的。
至少在現代西北的蜜薯和板栗薯就挺有名的,其實沙地富硒西瓜也是適合在北境種植的,不過林回星並不準備一下子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拿出來。
在上梁溝的村民嚴重,這稻谷就是最能賣出價格的糧食了。
玉米那麽高產,林回星一個種地的門外漢隨隨便便侍弄了一季,就能如此豐產,他們在種地這件事情上比林郎君更用心,更加精通,明年一畝地怎麽著也得出產個千兒八百斤來斤的玉米吧?
這要是按照稻谷的價格來算——
乖乖個天菩薩!這可真是一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進項!
想到明年將會到手的一大筆錢,村裏人也沒犯糊塗,馬嬸子更是直接拍著大.腿道:“前幾天我娘家阿翁過生日,我回去的時候就帶了幾斤玉米種子過去,等會兒我就過去要回來。”
見馬嬸子如此自覺,蘇大貴也沒多加苛責,他也不確定是不是只有這麽一例,只能環視了一圈人群:“大家心裏有數就行,這玉米種子怎麽著要收回來,明年和後年都只能咱們自家種。”
這當女兒的心疼娘家也是人之常情,說完硬性要求後,蘇大貴又放緩了語氣:“林郎君已經說了,等過了這緊要的兩年後,這玉米大家就想給誰種就給誰種了。”
兩年是林回星的預想,畢竟玉米這種好東西,除了毛氏和秦富後,周珩應該也是能夠看出其價值的。
周珩作為郡守,轄下的老百姓能夠種出更多的糧食,對他來說何嘗不是大功一件。
所以明年哪怕是秦輝要往上送糧種,周珩在送糧種之前,也會留下這其中大部分的玉米種子。
到時候青山郡鐵定是最早推廣玉米種子的地方,再經過一年的孕育期,等到大後年,在青山郡內,這玉米怎麽著都不能再算是什麽稀罕東西了。
或許山下的老百姓可能會不那麽容易拿到玉米種子,但是上梁溝的村民自己本來就會種玉米,倒是把手裏的玉米種子勻一些出去,那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
村裏人對此都沒什麽意見,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了下來。
當天該回娘家要玉米種子的去要種子,剩下的人也沒能各自回去忙自己的事情。
蘇大貴給大家安排了一項大家都無法拒絕的任務:“林郎君已經去看過了,地裏的棉花可以
收了,今天大家都把手裏的事情放一放,我們先去把棉花收回來。”
村裏那十畝地的棉花從開荒開始,整個村子裏人都是出過力的,從前期的開荒地,撒草木灰肥地,以及後面的播種,施肥,澆水,打頂,那村裏人都是參與過的。
棉花剛開花的時候,村裏人還去看過熱鬧,現在棉花地裏的雪白的棉花球已經擠破硬殼冒出來了。
村裏人等了好久,總算是盼到棉花成熟的時候,想到好用的棉被和棉布,村裏的男女老幼都捋起了袖子,加入了采棉花大軍中。
棉花雖然是個好東西,但是采摘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,棉花的根莖和枝條上都長著毛刺,那帶毛的刺紮破手後又疼又癢,那感覺別提有多酸爽了。
就是頂上的棉花球,裂開的棉花球外殼也是容易傷到手的。
好在村裏人的衣裳都是長袖,倒是能夠有效的地避免一些傷害,只用采摘棉花的時候多註意一點就是了。
上梁溝的氣候其實並不太適合棉花的生長,西北那種光照充足、溫度適宜、空氣流通性好的地方才是最適合棉花生長的地方。
在現代,生長在西北的棉花,畝產怎麽著都能達到五百斤左右。
上梁溝條件不行,哪怕村裏人已經十分小心地侍弄這十畝來地的棉花了,這地裏的棉花長勢也沒變得更好。
林回星粗略估計了一下,按照這地裏棉花的生長情況,這一畝地撐死了也就只能有個兩百斤一二十斤左右的棉花。
乍一聽兩百多斤還是挺多的,不過一斤棉花裏棉籽就要占去大部分的重量。
去掉棉花裏的壓秤的棉籽後,今年上梁溝的棉花地一畝地約莫就七十來斤的皮棉產量。
要是放在現代,這個產量可以直接讓種地的棉農賠得底褲都不剩。
然而上梁溝的村民不知道種得好的棉花該是什麽樣子,他們看著一背簍一背簍從枝條上摘下來的棉花,那臉上的笑容就沒有斷過。
棉花的收獲讓村裏人之後幾天都沒有時間休息了。
早在棉花開花之前,蘇大榮就按照林回星給的圖樣做了軋棉機和手搖式紡線機出來。
蘇大榮在木工活一事上確實有天賦,也就是織布機太覆雜,他嘗試了好多次都沒能做出來。
不過這也沒什麽好擔心的,永國是有織布機的,蘇大榮遲遲做不出來,可能也是因為沒有參考,回頭棉花紡成線了,林回星可以從現代收一臺老式織布機過來,讓他了解結構後再仿照著做。
因為棉花是村裏人一起種下的,蘇大貴分棉花的時候也很是公正。
全村人花了兩天時間把所有棉花都去過棉籽後,蘇大貴問林回星借了那桿大稱,把所以棉花都過了一遍秤。
一共七百三十八斤棉花,村裏一百七十多口人分,每個人都能分到四斤的純棉花。
四斤棉花聽起來倒是不多,畢竟冬日想要做一床暖和的棉被,怎麽著都要用到六七斤棉花。
不過這次分棉花是按照各家的人頭算的,林回星這種只能分到四斤棉花的自然不用想著做棉被了。
村裏除了林回星之外,就只有馬婆婆一家了。
不過饒是家裏人口不豐的馬婆婆一家,今年也分到了十二斤棉花,這些棉花不但足夠她做上一床又厚又大的棉被,還足夠他們一家三口一人做一件新棉襖了。
像蘇大壯這種家裏人口多的,分得的棉花雖然不夠他們人手一床新棉被,但是一對夫妻一床新棉被總歸還是可以滿足的。
那種家裏孩子多的,平常兩三個孩子擠一張床的,做完棉被後,還能給家裏餘出一些棉花做棉襖呢。
不過給大家發棉花的時候,蘇大貴已經說過了,這棉花只有今年是全村人一起種的,明年就不種了,反正棉籽都送到林回星那裏去了,明年誰家還想種棉花,就去他那裏買種子。
前期的棉籽林回星是白送給村裏的,他自己也分到了棉花,但是蘇大貴知道像棉花這樣的好東西,放在山下也是好東西,所以十分自覺的就把棉籽給他送了過去。
不過村裏人現在也不知道他們明年要不要種棉花,因為現在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擺在他們面前。
——棉花有了,誰都不會做棉被該怎麽辦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天氣涼快了之後的好處之一, 就是林回星他們回村裏的時候能稍微輕松一些。
雖然林回星心裏有著很大的把握,但是人心到底是覆雜的,於是在回程的路上, 他就先把事情和蘇應平他們說了。
彼時蘇應平正幫林回星背著背簍, 聞言想都沒想就道:“這玉米種子本來就是你賣給我們的,種出來後賣給誰不是賣吶, 這秦家還願意出高價, 那就更加沒有問題了。”
蘇應平說完見林回星還是滿臉心事的樣子,又拍著胸口保證道:“回頭讓我阿翁和村裏人說一下,村裏人肯定是願意的。”
村裏不少人都幫著林回星往秦家送過貨,秦家的煊赫和富貴,眾人也是看在眼裏的。
要不是有林回星,別說秦輝了, 就是雜貨鋪秦掌櫃這樣的人物,村裏人都是很難見到的。
親眼見過玉米的高產後, 村裏人自然是知道這玉米的好處的, 不過對於他們來說, 到底是地裏種出來的糧食, 就是再好,這玉米的價格也不可能超過稻谷。
稻谷多難伺候啊, 既怕旱又怕澇, 一畝田裏的出產也要比一般糧食要低上一些。
玉米就不一樣了, 一畝地的玉米能抵五六畝地的稻谷了,物以稀為貴,在玉米高產的背後, 也代表著它的價格也不能太高。
村裏那些嬸子和小媳婦,自從家裏買到玉米種子後, 也有想往娘家送的。
不過山裏幾個村子距離都不近,這又不年不節的,倒是沒聽說誰回過娘家。
或許這也不是那麽絕對的事情,不過蘇應平覺得村裏的人都挺通情達理的。
退一萬步說,這一年多裏村裏人從林回星這裏得了這麽多的好處,就算有人往娘家送了種子,只要回頭他把這件事情的利害關系一說,大家就也知道該怎麽做了。
事實也確實如蘇應平所想,回到村裏後,林回星都沒等到第二天,當天晚上就去找了蘇大貴。
關系重大,蘇大貴也沒輕慢,第二天一早就把村中各家的當家人叫到自家院子裏開會了。
自從大家的日子好過起來後,村裏就很久沒有這麽興師動眾的場面了,所以消息一出,除了各家的當家人後,村裏的女眷們也放下了手裏的繡活,去蘇大貴家裏旁聽了。
哪怕蘇大貴家裏的院子站不下這麽多人也沒關系,村裏人平常看熱鬧看多了,往低矮的泥巴院墻上一趴,也能旁聽得津津有味。
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說清楚後,蘇大貴才板著臉提醒:“說起來這也是一件好事,因為林郎君和秦家的這層關系,我們明年地裏的玉米直接被秦家預定了。”
“像秦家那種體面人,在價格上肯定不會虧待我們的。”
蘇大貴說完後,林回星也緊跟著開口:“我也可以和大家保證,下次見到秦公後,我就去和他談,不管明年年景怎麽樣,大家地裏種出來的玉米,最低我都讓秦公按照比稻谷貴的價格收購。”
玉米實在高產,這次林回星又賣了不少種子給秦家。
這可是能夠自留種的老實玉米,脫粒更是林回星自己帶著村裏的半大孩子,磨破手掌一層皮才全部弄完的。
純手工脫粒也不會傷到玉米的胚芽,所以明年光是秦家自家莊子上種出的玉米,估計就不是一個小數目。
林回星想得明白,秦輝得了這個種子,肯定是要通過周珩往朝堂上送的,兩千多斤玉米種子的出產雖然不少,但要是上頭那位想要大範圍推廣玉米,那秦府手裏的這點玉米種子也是很不夠看的。
都說北境苦寒,北境的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熱,不但地裏出產少,還得時時防備外來者的侵襲。
為了國家的安定,戍邊的將士更是以十幾二十萬計,北境負擔不了將士們的嚼用,永國往北境運送糧草的徭役一年到頭都沒聽過。
林回星聽完秦輝的描述後,覺得永國的北境氣候和現代的西北也差不多,這種地理環境,不管是種植玉米還是紅薯,都是十分可行的。
至少在現代西北的蜜薯和板栗薯就挺有名的,其實沙地富硒西瓜也是適合在北境種植的,不過林回星並不準備一下子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拿出來。
在上梁溝的村民嚴重,這稻谷就是最能賣出價格的糧食了。
玉米那麽高產,林回星一個種地的門外漢隨隨便便侍弄了一季,就能如此豐產,他們在種地這件事情上比林郎君更用心,更加精通,明年一畝地怎麽著也得出產個千兒八百斤來斤的玉米吧?
這要是按照稻谷的價格來算——
乖乖個天菩薩!這可真是一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進項!
想到明年將會到手的一大筆錢,村裏人也沒犯糊塗,馬嬸子更是直接拍著大.腿道:“前幾天我娘家阿翁過生日,我回去的時候就帶了幾斤玉米種子過去,等會兒我就過去要回來。”
見馬嬸子如此自覺,蘇大貴也沒多加苛責,他也不確定是不是只有這麽一例,只能環視了一圈人群:“大家心裏有數就行,這玉米種子怎麽著要收回來,明年和後年都只能咱們自家種。”
這當女兒的心疼娘家也是人之常情,說完硬性要求後,蘇大貴又放緩了語氣:“林郎君已經說了,等過了這緊要的兩年後,這玉米大家就想給誰種就給誰種了。”
兩年是林回星的預想,畢竟玉米這種好東西,除了毛氏和秦富後,周珩應該也是能夠看出其價值的。
周珩作為郡守,轄下的老百姓能夠種出更多的糧食,對他來說何嘗不是大功一件。
所以明年哪怕是秦輝要往上送糧種,周珩在送糧種之前,也會留下這其中大部分的玉米種子。
到時候青山郡鐵定是最早推廣玉米種子的地方,再經過一年的孕育期,等到大後年,在青山郡內,這玉米怎麽著都不能再算是什麽稀罕東西了。
或許山下的老百姓可能會不那麽容易拿到玉米種子,但是上梁溝的村民自己本來就會種玉米,倒是把手裏的玉米種子勻一些出去,那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
村裏人對此都沒什麽意見,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了下來。
當天該回娘家要玉米種子的去要種子,剩下的人也沒能各自回去忙自己的事情。
蘇大貴給大家安排了一項大家都無法拒絕的任務:“林郎君已經去看過了,地裏的棉花可以
收了,今天大家都把手裏的事情放一放,我們先去把棉花收回來。”
村裏那十畝地的棉花從開荒開始,整個村子裏人都是出過力的,從前期的開荒地,撒草木灰肥地,以及後面的播種,施肥,澆水,打頂,那村裏人都是參與過的。
棉花剛開花的時候,村裏人還去看過熱鬧,現在棉花地裏的雪白的棉花球已經擠破硬殼冒出來了。
村裏人等了好久,總算是盼到棉花成熟的時候,想到好用的棉被和棉布,村裏的男女老幼都捋起了袖子,加入了采棉花大軍中。
棉花雖然是個好東西,但是采摘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,棉花的根莖和枝條上都長著毛刺,那帶毛的刺紮破手後又疼又癢,那感覺別提有多酸爽了。
就是頂上的棉花球,裂開的棉花球外殼也是容易傷到手的。
好在村裏人的衣裳都是長袖,倒是能夠有效的地避免一些傷害,只用采摘棉花的時候多註意一點就是了。
上梁溝的氣候其實並不太適合棉花的生長,西北那種光照充足、溫度適宜、空氣流通性好的地方才是最適合棉花生長的地方。
在現代,生長在西北的棉花,畝產怎麽著都能達到五百斤左右。
上梁溝條件不行,哪怕村裏人已經十分小心地侍弄這十畝來地的棉花了,這地裏的棉花長勢也沒變得更好。
林回星粗略估計了一下,按照這地裏棉花的生長情況,這一畝地撐死了也就只能有個兩百斤一二十斤左右的棉花。
乍一聽兩百多斤還是挺多的,不過一斤棉花裏棉籽就要占去大部分的重量。
去掉棉花裏的壓秤的棉籽後,今年上梁溝的棉花地一畝地約莫就七十來斤的皮棉產量。
要是放在現代,這個產量可以直接讓種地的棉農賠得底褲都不剩。
然而上梁溝的村民不知道種得好的棉花該是什麽樣子,他們看著一背簍一背簍從枝條上摘下來的棉花,那臉上的笑容就沒有斷過。
棉花的收獲讓村裏人之後幾天都沒有時間休息了。
早在棉花開花之前,蘇大榮就按照林回星給的圖樣做了軋棉機和手搖式紡線機出來。
蘇大榮在木工活一事上確實有天賦,也就是織布機太覆雜,他嘗試了好多次都沒能做出來。
不過這也沒什麽好擔心的,永國是有織布機的,蘇大榮遲遲做不出來,可能也是因為沒有參考,回頭棉花紡成線了,林回星可以從現代收一臺老式織布機過來,讓他了解結構後再仿照著做。
因為棉花是村裏人一起種下的,蘇大貴分棉花的時候也很是公正。
全村人花了兩天時間把所有棉花都去過棉籽後,蘇大貴問林回星借了那桿大稱,把所以棉花都過了一遍秤。
一共七百三十八斤棉花,村裏一百七十多口人分,每個人都能分到四斤的純棉花。
四斤棉花聽起來倒是不多,畢竟冬日想要做一床暖和的棉被,怎麽著都要用到六七斤棉花。
不過這次分棉花是按照各家的人頭算的,林回星這種只能分到四斤棉花的自然不用想著做棉被了。
村裏除了林回星之外,就只有馬婆婆一家了。
不過饒是家裏人口不豐的馬婆婆一家,今年也分到了十二斤棉花,這些棉花不但足夠她做上一床又厚又大的棉被,還足夠他們一家三口一人做一件新棉襖了。
像蘇大壯這種家裏人口多的,分得的棉花雖然不夠他們人手一床新棉被,但是一對夫妻一床新棉被總歸還是可以滿足的。
那種家裏孩子多的,平常兩三個孩子擠一張床的,做完棉被後,還能給家裏餘出一些棉花做棉襖呢。
不過給大家發棉花的時候,蘇大貴已經說過了,這棉花只有今年是全村人一起種的,明年就不種了,反正棉籽都送到林回星那裏去了,明年誰家還想種棉花,就去他那裏買種子。
前期的棉籽林回星是白送給村裏的,他自己也分到了棉花,但是蘇大貴知道像棉花這樣的好東西,放在山下也是好東西,所以十分自覺的就把棉籽給他送了過去。
不過村裏人現在也不知道他們明年要不要種棉花,因為現在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擺在他們面前。
——棉花有了,誰都不會做棉被該怎麽辦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